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

阿飛正傳:蘇麗珍的一分鐘

本來《電影現場之旅﹣港島篇》出版以後,沒有開blog的打算,覺得想寫的已差不多全寫進書本裡去,也就可以了。

不過10月16日那天的導賞團的反應頗為不俗,發現大家對港產片拍攝場景真的有著濃厚的興趣, 而且還有不少景點在書本裡或因篇幅關係、或因電影場口過於瑣碎、或是成書以後方才能夠確認而沒有寫進裡頭。那麼就利用這個blog作點補充,也順道和讀者交流。



那天導賞團的其中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景點,就是位於中環銀行街舊中銀大廈停車場入口(見上圖)的那面大鐘,也就是《阿飛正傳》裡頭警員(劉德華飾)深夜巡邏簽簿的地方。由於時鐘在《阿飛正傳》一片中多次出現,乃係經常出現的母題(motif)之一,戲中亦曾經出現數面時鐘,加上電影面世至今已近二十年,當天有些朋友便混淆了舊中銀這場戲和南華會那幾幕戲。所以還未開始講那些零碎景點之前,今天先來談談這地方在電影出現的情況與及發現這場景的經過。

舊中國銀行大廈:警員阿潮與蘇麗珍(劉德華與張曼玉)的一分鐘
那是《阿飛正傳》來到中段叫人印象難忘的段落,警員阿潮(劉德華)知道蘇麗珍(張曼玉飾)被人拋棄以後感到十分傷心,於是二人經常在衛城道那邊談心。有一晚警員夜巡的時候蘇麗珍一併同行,警員來到簽簿的地方(即舊中銀大廈,香港2000年DVD版本的40'37"至40'52"首次出現),蘇麗珍則站在門外等待。警員簽簿完畢,便苦心勸解蘇麗珍不要再緬懷和旭仔的一段情, 跟她說:「你就由呢一分鐘開始當無識個呢個人」。這時剛好大鐘走到十二點鐘(DVD42'00"),大鐘砰然而響,蘇麗珍激動地回答:「唔好再提呢一分鐘」,以後大閘徐徐關上。

南華會:旭仔與蘇麗珍(張國榮與張曼玉)的一分鐘
至於《阿飛正傳》中開頭的經典場口,旭仔(張國榮飾)與蘇麗珍在南華會小食部邂逅的一刻(香港2000年DVD版本的0'40"),那兒牆上掛的是也一面時鐘, 不過size較小,之後在4'14"再次出現。而片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場戲,旭仔口中「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前的一分鐘」,這面鐘再次在5'31"至5'35"出現,旭仔和蘇麗珍由此開始成為「一分鐘的朋友」。

兩面時鐘 兩個「一分鐘」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


所以舊中銀大廈的大鐘(以上trailer的2'56")不同南華會那面掛鐘(以上trailer的1'41"),此一分鐘也不同彼一分鐘,這一點每位熱愛《阿飛正傳》的觀眾相信都十分清楚,小弟亦不例外。所以《電影現場之旅》書中第30頁也寫到影迷要是來到這裡「相信大家都沒忘記《阿飛正傳》這一分鐘,正如也不可能忘記南華會小賣部的那一分鐘」。中銀大廈這邊是警員與蘇麗珍(劉德華與張曼玉)爭論的地方,而南華會那邊是旭仔與蘇麗珍(張國榮與張曼玉)相識的地方。王家衛用上了兩面不同的鐘,加強了鐘響的聲效,與及蘇麗珍面對兩位男角口中的「一分鐘」的反應,前後呼應的對白,造成了震撼人心的效果。也因為劉德華張曼玉這場戲,讓舊中銀大廈成為南華會、皇后餐廳、衛城道以外,又一處凝聚一眾影迷回憶的地方。

舊中銀這面鐘彌足珍貴的地方,是因在電影裡頭的分鏡、音樂等效果的影響下(特別是影片尾段1小時29分25秒﹣28秒的幾格鏡頭),容易讓人產生它是位處南華會的錯覺。然而南華會的球場早已拆卸,於是便以為警員簽簿頭上的大鐘,也跟旭仔初遇蘇麗珍時背後的掛鐘一樣,已經不復存在。正因如此,偶然在中環鬧市尋回這一面鐘,那種失而復得的感覺更是難得。

2006年:中環再遇阿潮與蘇麗珍

說回發現這鐘的經過,2006年1月某天的下午,那天到中環拍攝場景,主要目標是皇后像廣場一帶,立法會、匯豐銀行等。來到匯豐銀行之後,便到旁邊的銀行街,首先是拍舊中銀大廈, 因為那是中國會的所在地,《金枝玉葉2》的主要場景。再來就是匯豐銀行側(見左圖),《孤男寡女》裡頭,華少(劉德華)捧著一大堆印上網絡新貴Roger(黃浩然)作封面的Time Magazine通通丟到垃圾箱裡,免得Kinki(鄭秀文)發現自己原來搭上了一位超級才俊。






拍完這景以後,便向皇后大道中那邊走去,豈料那就不得了,舊中銀大廈停車場入口那面大鐘赫然就在眼前,那可是每位鐘情《阿飛正傳》的影迷都會頓時為之著迷的地方,那面鐘,那牆,那柱,鐵閘地磚,通通都彷如菲林定格一樣,就只差了警員和蘇麗珍,整個人就像走入《阿飛正傳》的世界裡頭。雖然那是大白天,不是深夜十二時,但是那時也剛好是下午3時05分左右(見下圖),勉強也算是在下午3時,和《阿飛正傳》的場景開始做了一分鐘的朋友。接下來所做,就如書中所述,回家把影片定格,以確認這地方是否就是警員和蘇麗珍爆發激盪情緒的地方。

這一次的發現,事前完全沒有準備,一切都突如其來,正因如此,那份感覺更加恆久常新。這也是電影現場之旅奇妙的地方,電影場景就像是一些座標,一些lamp post,讓我們可以進行一場「都市定向」,提供了另一種閱讀城市的體驗,對照電影與現實的類同與反差,重新去認識這早已認識的城市。

奇夫




延伸閱讀:
1. David Bordwell's website on cinema - Observations on film: Years of being obscure.
2. Reverse Shot: Days of Being Wild.